日历里的掌故 舌尖上的民俗

2021-12-22 作者:仲富兰 来源:《 中华读书报 》( 2021年11月17日 10 版) 审核:

一年三百六十五日,日日相同的是柴米油盐人间烟火,不同的是草木荣枯四时更替。时光在循环往复又变幻无穷的生活中流淌,民俗则在代代相承又推陈出新的岁月中酝酿。

  《民俗掌故日历4.0版(2022)》仍是民俗掌故配以潘方尔的民俗漫画,颇具生活气息、文化底蕴与艺术品味。涉及的内容一如既往地丰富,以时光为轴,通过岁时令节、衣食住行、婚丧嫁娶等词目,更形象地展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。

  这些年漫画家潘方尔先生的画,如同杜工部当年诗云:“庾信文章老更成,凌云健笔意纵横”(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),也是越来越有味道了,闲情雅趣,都在笔墨之间,画出了世俗生活、人间烟火中的趣味雅意,保留了人们心里的小确幸、小美好。

  这一版日历的特色,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条目涉及饮食,理由很简单,民以食为天嘛。中国人的餐饮之道,历来充满了奇思妙想。只要看一下近世以来的文章大家,那些市井乡间的掌故逸闻、名人趣事,乃至菜肴烹制过程中的刀工技艺、色香火候,海阔天空,纵横八荒。他们不仅是文章高手,本身也是老资格的“饕餮”。有的文章看似跑题,然而趣味就在这些东拉西扯的闲谈之中,各种文思与妙想浸淫其中,如“四鳃鲈鱼”的故事,在外做官的张翰因为思家乡鲈鱼莼羹而辞官,于是中国文学中多了一个“莼鲈之思”的典故。实际上美食只是引子,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个离家的游子对于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眷恋。

  江南吴地的地方菜,终年迭替不断,烹制技巧精湛,尤其是时令与菜肴,逢熟吃熟的风俗,进一步提升了民俗掌故日历内容的丰富性、趣味性和可读性。如书里提到的各地饮食习俗,类似“三烧五腊九时鲜”“岳飞茶”“擂茶”“澄城面花”“撑腰糕”等,听名称就能感觉到菜名背后的文化积淀。譬如“三烧五腊九时鲜”是旧时汉族民间立夏节令物的总称,流行于杭州等地区。“三烧”是指烧饼、烧鹅、烧酒;“五腊”是指黄鱼、腊肉、咸蛋、螺蛳、清明狗(一种糯米糕团);“九时鲜”是指樱桃、梅子、鲥鱼、蚕豆、苋菜、黄豆芽、玫瑰花、乌饭糕、蒿苣;还有苏州、无锡等地流行的“水八仙”等。食用这些时令食物,不仅是为了迎接夏天的到来,更体现了人们渴求五谷丰登的愿望。

  中国的饮食起源于农耕文化,以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心。随着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融,人们饮食的种类与结构更丰富。明清海域的开拓,又将番薯、马铃薯、玉米、番茄、辣椒等外来作物引进国门,不但解决了中国自古以来缺粮的问题,还丰富了人们的餐桌。近世以来,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逐步得到国人的认同,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新时代风格与文化风尚的饮食形态。

  美食是深植人心的家乡味道,承载了民族的记忆和生活方式。一年365天,每日三餐;365个掌故置于案头,每日一翻。窥一斑而知全豹,从这本日历书中,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能从中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、世相百态和生机勃勃的市井烟火气息。